底纹

荣衰历尽

  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是桑蚕丝帛的发源地,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周代就己有多彩的“锦”,称之为“周锦”。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1年)的丝绸实物分析得知,我国时已经发明用花本提花的织物,在古代织物中,“锦”是表最高技术水平的丝织物。南京云锦的史上溯到一千五百九十年前,即东晋政府在秦淮河畔以长安迁来的百工为主力而创建的“锦署”之时诞生(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丝织品种登上历史舞台;织金锦(金银薄)在金陵开始织造.与“云锦”一名在文字记载中出现,至也有整整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元代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直至今天,其生产程和技术传统在南京从未中断。东晋在建康正式成立锦署这一年,标志着南京云锦的正式诞生。南京云锦已有1590多年的历史。

  • 西晋:“云锦”一词诞生。木华《海赋》就有“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之言。
  • 东晋:东晋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国都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
  • 隋唐:隋唐时期,由于定都中原的统治者恐惧“金陵王气”,采取提高扬州地位、抑制南京的政策,使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织锦业裹足不前。
  • :元灭掉南宋政权后,蒙古贵族对江南的丝织品特别喜爱,南京的织锦业得到振兴。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南京设立专为元皇室和百官织造缎帛的“东、西织染局”,它为南京云锦工艺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官办江宁织造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元代大量成产的“纳石失”是一种贵重的织金帛,这种用“金”装饰织物的技艺对南京云锦的风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 :1368~1421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均以南京为首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称作留都或南都,地位仅次于北京。明朝时期,中国丝织业的中心南移,以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的丝织品最负盛名。明代的官营织造分布广、机构多、规模大。明朝南京的云锦织造工艺日趋成熟和完善,发展了“妆花”织造技法,并运用到纱、罗、绸、绢、绒等不同质地、不同组织的织物上,形成了南京丝织挖花锦锻的地方特色,把我国彩织锦缎的配色技巧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了极致。且南京云锦伴随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非洲,走遍世界。

    明代南京官办织造机构
    南京内织染局(南局) 隶工部 额设织机300余张,有军民人匠3000余名。
    神帛堂 属“司礼监”管辖 额设织机40张,有食粮人匠1200名,每年织造神帛1369段。
    供应机房 内府织掌
  • :清在南京设”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南京云锦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熔辽、金、西夏、蒙古诸北方游牧民族壮美的织金技艺与汉族传统的丝织技术于一炉,形成种类繁多、花纹粗大、格局规整、配色浓重、金彩辉煌、寓意吉祥等特点,远胜苏、杭二地,代表了中国织锦工艺的最高成就。尤其是明代南京云锦艺人创造的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把丝织技术推上了历史的最高峰。清代晚期,”云锦“一词专用于称呼南京生产的提花丝织锦缎。

  • 民国:1912年民国建立后,由于封建政权的覆灭,南京云锦失去了主要的服务对象。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京云锦主要销售地区只有内蒙和西藏。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云锦的北方销路基本断绝。抗战胜利后,之后少数云锦号家族恢复了生产。同时由于质优价廉的西方呢绒、哔叽等纺织品的输入,以及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等原因,昔日兴盛发达的南京云锦业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南京云锦的生产跌入历史上的最低谷。1931年国民政府《工商半月刊》将云锦业和缎业、绸业等其它丝织业并称为南京五大纺织业,“云锦”作为南京提花丝织锦缎的名称被正式确认。

再续前缘

  • 1949年,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科学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但云锦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人。
  • 1954年,为抢救濒临消亡的南京云锦,“云锦研究工作组”组建成立。
  • 1956年10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次年12月,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唯一一家集研究、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云锦专业机构。
  • 1979年发展到15个加工点,97台织机,外加工人员达300余人,还研制恢复失传多年的传统品种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绸等。一九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南京云锦的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把濒临消亡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逐渐恢复,并搜集整理了云锦图案和画稿,培训艺徒,恢复了失传品种“双面锦”、“凹凸锦”、“妆花纱”等,复制了汉代的“素纱禅衣”、宋代“童子戏桃绫”、明代“妆花纱龙袍”等珍贵文物,并征集收藏了900多件云锦实物资料,为南京云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2001年,南京云锦正式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次排于古琴之后。
  • 2004年,在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南京云锦博物馆”。2003年到2005年,南京云锦研究所生产的“吉祥”牌南京云锦分别获南京市和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
  • 2005年10月,南京云锦“吉祥”牌商标被南京市评为著名商标。两个月后,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吉祥”牌南京云锦被质监总局作为首批向国际地理标志(GI)组织推荐的30个地理标志产品之一,成为中国首批获国际权威组织承认的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南京云锦研究所全部保留着历史上的妆花技术,曾成功地复制了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过肩龙妆花纱织成袍料。自1979年以来,该所复制龙袍及匹料已达100多件。
  • 2006年1月,云锦研究所再次受北京定陵博物馆委托,对一件明万历皇帝龙袍进行复制。
  • 2006年5月20日,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南京云锦研究所被国家质检总局核批为首批地理标志使用企业,“南京云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2013年,南京市唯一获得云锦地理标志保护的云锦研究所“吉祥牌”云锦启用专用标志。
  • 2013年《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召开复审论证会,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4家标准起草单位出席,对《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实施5年来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