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纹

江宁织造府概述

  南京官办织造始于公元三世纪东吴政权所设”织室“。元代设懂、西织染局,明代设内织染局,专为宫廷生产丝织品。”清仍明旧“,顺治二年(1645)恢复江宁织局,织造”上用缎匹“。督理江宁织造初由内务府及工部轮流执掌,康熙二年,改为专差之任,由内务府官员兼任简朴。其衔名初称”驻剳江南织造郎中“,后改为”江宁织造郎中“,无常品。康熙、雍正年间,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叔父三代四人相继任江宁织造近60载,备历荣衰。
  江宁织造分为衙署和织局两部分,前者为织造官员衙署与住所,后者为官办织造工厂。康熙时期,江宁织造署四次作为皇帝南巡驻跸之所。乾隆十六年(1751)正式改建为行宫,规模空前。其建筑大致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为行宫主体建筑,从南往北依次设朝房、宫门、前殿、中殿、寝宫等;中路为偏殿、前朝房、后便殿、寝宫等;西路为园林,有戏台、便殿、池塘、山水亭台,草木扶疏,景致宜人。乾隆中后期,江宁织造署迁址重建,咸丰年毁于战火,同治间再行重建,直至光绪三十年(1904)裁撤。
  2003年11月,南京市政府决定在江宁织造遗址范围内兴建江宁织造博物馆,并请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纲设计。大师以”核桃模式“和”盆景模式“为设计理念,融合”历史世界“、”艺术世界“、”建筑世界“,使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相结合,营造石头城中的”太虚幻境“、现代都市中的”山水盆景“,绘制了一幅在现代建筑中凸现红楼梦意涵的美丽蓝图。

清朝旧梦

  1. 顺治时期 内务专差

    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廷订冠服之制,于内务府下设御用监。次年,”鉴于前明任用中官之失,于顺治三年(1646)以工部侍郎一员,总理织务。旋于江宁、苏州、杭州各简内务府郎官管理织造“,一年或三年变更。”御用礼服,及四时衣服,各宫及皇子公主朝服衣服,均依礼部定式,移交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恭进。“顺治十八年(1661)复置内务府之后,下设三织造署,即江宁、苏州、杭州织造署。三织造处各设监督一人,由内务府郎中、员外郎中选派,司库艺人,笔帖式二人。职责除自设机房织造外,还负责采办宫中及官用绸缎等织物、管理机户、征收机税等等。其中江宁织造署之织造重点为大红蟒缎、大红缎、片金、折缨等高档织物,此外兼产神帛、敕诰、各色驾衣及线罗、采绘等,是御用锦缎的主要织造部门。清初由明末原江南提督织造太监车天祥管理。由于宫廷织物需求量极大,大大促进了南京地区丝织业的繁荣,也造就了南京特有的云锦工艺的辉煌。

  2. 康雍时期 曹氏兴衰

    从顺治二年江宁织局恢复生产,到光绪三十年停各织造,在260年的历史中,江宁织造署见证了一任又一任江宁织造郎中的更迭起伏。其中声名最赫者,当属织造世家、汉军正白旗包衣曹氏家族。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撤去顺治年间设立的内十三衙门,定由内务府官员任制造郎中,管理江南三织造事宜,首任江宁织造郎中曹玺就任。曹氏三代四代任织造,对江宁织造署的兴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曹氏家族的苦心经营下,江宁织造署在曹寅任职期内达到全盛。曹寅身兼钦差重任,办事得力,深受康熙帝宠信。康熙六次难寻,五次驻跸于江宁织造署。皇帝的信任与恩宠赐予了江宁织造署无尚的荣耀。江宁织造署的独特地位也日益凸显,成为清政府在江南地区的重要政治机构和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对南京乃至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晚清时期 颓势已成

    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八府塘织造署及汉府织局均毁于战火。太平天国定都后,设有诸匠营和百工衙,对各项手工业进行统一管理。其中诸匠营下设有织营,主织缂丝、妆缎等,有织匠数千人。同治四年(1865)五月,清政府重建织造署于今南京市建邺路附近,江宁织局则迁至珠宝廊,即今白下路西至中山南路口一带。光绪元年(1875)朝廷下令停止各织造,光绪三十年(1904)终撤江宁织造。江宁织造署也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而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前述内容来自江宁织造博物馆展厅

重现织府

  • 1958年,红学家周汝昌提议,“再造”一个江宁织造府的设想。
  • 1984年8月,南京的考古专家在大行宫小学的东南角地下发现了完整的假山和太湖石,染料及明清初年瓷片、龙纹瓦当、砖雕残片,一些色织染料等,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的残瓷碗底等文物,后经专家论证,是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
  • 1992年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3年确定重建项目。
  • 2004年,两院院士吴良镛确立复建方案,并担任设计工作。
  • 2009年元旦期间,耗时三年、耗资超过7亿,由吴良镛设计的江宁织造府再造工程完工。建成即进入空关期。
  • 2013年2月7日,南京市江宁织造府对公众免费开放。开放后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有4个馆:江宁织造史料陈列、红楼文学馆、中国云锦展、中国旗袍博物馆。